铭记九·一八:历史的警钟,永远的长鸣
94年过去了,曾经的硝烟已散,但中华大地上的这段悲恸记忆,从未褪色。
今天,我们以国家的名义,祭奠同胞,缅怀先烈。
警钟长鸣,吾辈自强!
这是一段刻在民族血脉里的伤痕。
1931年9月18日,
农历八月初七,
夜幕下的沈阳北大营,
一声爆炸的巨响,
撕破了中国东北宁静的夜空。
中华民族自此陷入了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。
山河破碎,疮痍满目。
3500多万同胞伤亡,
无数先烈血染山河……
九·一八,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痛,
也是一段用血与火写就的历史警示录。
历史,不只是教科书上的文字,
它是杨靖宇将军胃里的枯草、棉絮,
是“八女投江”的决绝背影,
是无数无名英雄“一寸山河一寸血”的悲壮呐喊。
他们用生命诠释了民族气节和家国大义。
忘记历史,就意味着背叛。
我们铭记,不是为了延续仇恨,
而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清醒的力量和前进的智慧。
94年过去了,我们听到了什么?
我们听到了沈阳“九·一八”历史博物馆前
那口警世钟的沉重回响,
它每年都在提醒我们:
安不忘危,治不忘乱。
我们听到了一个民族从苦难中
走向复兴的坚定脚步声。
从一穷二白到繁荣富强,
历史的屈辱早已化为奋发图强的动力。
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,我们该如何纪念?
1. 铭记:了解那段历史
如果您有机会,可以去“九·一八”历史博物馆看一看,感受历史的震撼。如果无法亲临,我们为您推荐相关书籍与纪录片,重温那段不容忘却的记忆。
(推荐:《抗战》《大抗战》《东北抗日联军》等纪录片)
2. 致敬:缅怀革命先烈
上午10时,当防空警报划破长空,无论您身在何处,请驻足默哀。这一刻,我们以最庄严的仪式,向牺牲的先烈和死难的同胞致以最深切的哀思。
3. 传承:将精神化为行动
将爱国情怀融入日常,恪尽职守,敬业奉献,就是最好的爱国。对于青年学子而言,刻苦学习,锤炼本领,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,便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。
昭昭前事,惕惕后人。
硝烟虽已远去,警钟依然长鸣。
愿战争的硝烟永不重现,
愿和平的阳光永远普照。
勿忘国耻,吾辈自强!